五月的且末,胡杨已经染绿,从河北衡水的平原到塔克拉玛干的南缘,三千多公里的跨越不仅是地理坐标的位移,更是一场从“生活适应”到“使命扎根”的精神淬炼。作为河北省检察机关选派的援疆干部,我在风沙中学会扎根,在办案中读懂边疆,在学习中坚定信仰,逐渐读懂了"援疆"二字背后的重量。 一、从“水土不服”到“此心安处”: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边疆的温度 初到且末,最直观的印象是生活和环境的差异。这里地处沙漠边缘,时常涌起的沙尘暴像拉开的黄幕,刚擦过的桌面不一会儿又染上一层细沙;作息的不同也让人觉得有些难熬,晚上九点太阳才刚刚下山,稍微活动一下就已是半夜凌晨,早上七点,天刚蒙蒙亮,却被生物钟叫醒;食堂的抓饭、拌面等食材做法虽然和家乡相似,却也和熟悉的味道相去甚远…… 这些看似"难以适应"的细节,却是打开边疆生活的钥匙,让我感受到了边疆的温度。刚到且末检察院,同事们早已备好了整洁的宿舍和齐全的生活用品;风沙将至,经验丰富的同事总会贴心的提醒关好门窗;端午前夕,同事们邀请我一同在食堂包饺子,虽然大家的手法略显生疏,但煮熟的饺子蘸着衡水深州的蜜桃醋,让我尝到了家乡的味道。 二、从“经验碰撞”到“协同共进”:在司法实践中镌刻援疆印记 虽然同样从事刑事检察工作,我却深刻体会到截然不同的工作特点。这里案件类型多元,常常涉及民族习俗、地域文化等特殊因素,办案时不仅要严格遵循法律,更需充分考量当地实际,平衡法理与人情。在日常工作中,当地同事丰富的基层办案经验、对民族政策的深刻理解,让我获益良多。面对疑难案件,大家对证据审查、法律适用等展开激烈讨论,在思想碰撞中拓宽了办案思路。我也积极分享了衡水检察机关的办案模式和经验做法,努力探索出更贴合新疆实际的检察工作路径,在且末刻下检察援疆的坚实印记。 三、“从政治学习”到“思想扎根”:在精神洗礼中筑牢信仰之基 援疆不仅是工作的支援,更是思想的淬炼。工作期间,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治疆方略让我对新疆日常工作的开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党日活动中,影片《地上的云朵》讲述了新疆阿克苏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两个棉农家庭种植、采摘棉花的日常劳作场景和不同民族在劳作与生活中互帮互助、携手奋斗的动人故事,生动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让我感受到新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希望和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期半年的援疆工作刚刚拉开序幕,我会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融入今后的检察工作,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扎实的专业素养,践行一名援疆检察干警的职责与使命。
|